——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参观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5月10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和康复科学学院的60名在校大一学生在朱久兵老师的带领下赴“博爱绘迹”的第四站---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本次活动以“铭记渡江壮举·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拍照留念等形式,全体人员深刻感悟渡江战役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
一、纪念馆概览:历史的见证与时代的象征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以“木船”为造型,寓意“驶向胜利之舟”,馆前广场上巍然矗立的“千帆竞渡”红色群雕,由49根高49.423米的红色立柱组成,象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历史时刻。步入展馆,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六个大字苍劲有力,彰显着这座英雄之城的胜利荣光。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国家一级文物“京电号”小火轮。这艘长23.1米的钢制蒸汽船,曾在1949年4月23日深夜载着解放军35军103师120名指战员突破长江天堑,冒着炮火往返数十次,累计运送1400余名官兵,被誉为“渡江第一船”。2021年,经过历时两年的修复,“京电号”以“修旧如旧”的面貌重现,船舱内保留的锈迹、破损玻璃窗及油泥痕迹,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二、展览内容:多维还原渡江壮举
纪念馆主展厅以“天翻地覆慨而慷”为主题,通过500余幅历史照片、400余件文物、全息投影与场景复原等科技手段,全景式再现了渡江战役的决策、动员、实施与胜利的完整历程。
1.运筹帷幄:战略决策的智慧之光
展区以毛泽东、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为核心,展示了中共中央“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巨幅作战地图与沙盘模型,清晰呈现了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人制定的“西起湖口、东至江阴”千里战线突破计划。一份泛黄的《渡江战役作战纲要》手稿,记录了“稳扎稳打、分段歼敌”的战术精髓。
2.军民同心: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
展厅内陈列的木制三轮手推车、护厂工人使用的大锤与扁担,揭示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胜利密码。据统计,渡江战役中每名解放军战士背后有10名支前群众支援,百姓捐出门板造船、冒着炮火运送物资的场景被生动还原。一面缺角的“渡江第一船”锦旗尤为感人——船工陈玉华在炮火中身负重伤,锦旗被炸毁一角,却成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永恒见证。
3.决胜时刻:百万雄师的英勇冲锋
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参观者仿佛置身于1949年4月21日的长江北岸:战士们背着“洋油桶”浮水器,在枪林弹雨中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木帆船与军舰殊死搏斗的画面震撼人心。展厅还复原了南京总统府青天白日旗被扯下的历史瞬间,宣告国民党22年统治的终结。
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当代回响
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精神的传承地。近年来,这里成为党员宣誓、学生研学、群众缅怀的重要阵地。
1.红色教育: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在“胜利之桥”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子们重温了党那段光辉历史,感受“革命到底”的豪情;实践团队通过聆听讲解员的细心讲解,让渡江战役的故事更加铭记在学生们的心中。正如91岁的渡江战役老战士李剑锋,常向观众讲述解放总统府时的感慨:“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一切政权终将崩塌!”
2.文化创新:科技赋能历史叙事
2024年,纪念馆推出“天翻地覆慨而慷”数字展厅,通过3D技术展示“京电号”内部结构,结合AR互动让观众“亲历”渡江场景。在“胜利之光”摄影展中,战地记者邹健东拍摄的珍贵影像,让战士们系鞋带、擦刺刀的细节跃然眼前,平凡中见伟大。
四、时代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同学们在长江之滨凭栏远眺,昔日的战场已化作水清岸绿的生态长廊。正如其中一位同学感慨:“站在这里,更能理解‘江山就是人民’的深意。”
对于青年一代,渡江精神更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我们当代大一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上的功课,更要展现渡江精神,身体力行,敢于冒险,乐于奉献,为他人,社会,国家献上一份力。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一座镌刻着胜利丰碑的精神殿堂。在这里,历史与当下交织,信仰与行动共鸣。从“京电号”的沧桑船身到“千帆竞渡”的巍峨群雕,从泛黄的家书到鲜红的锦旗,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更是精神的永恒胜利。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必将化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图文/朱久兵 编辑/郭方天 审核/黄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