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博爱课 | C语言课堂融入社会关怀实践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人工智能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探索跨学科教学创新项目

5月9日,人工智能学院王瑜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阚宗兰老师联合发起“行走的博爱课”跨学科教学创新项目,首次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社会公益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路径,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文件输入输出”章节中,项目团队打破传统课堂局限,组织学生前往南京社会儿童福利院、残疾人之家等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学生以技术为工具,运用C语言编写程序,对残疾人群数量、募捐金额、志愿者服务时长等数据进行采集、清洗与分析。

在数据清洗环节,学生针对重复记录、缺失值与异常值进行编程处理,例如通过循环结构与条件判断语句,剔除冗余数据并填补空缺字段。分析阶段,学生使用数组与函数模块,对募捐金额的分布规律、志愿者服务时长的波动趋势进行可视化呈现,最终生成柱状图、折线图等直观成果。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C语言编程技能,更让学生体会到技术对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

“行走的博爱课”项目由人工智能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设计,整合了C语言编程、数据科学与思政教育三大模块。王瑜老师负责技术指导,阚宗兰老师提供思政课程设计支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与考核标准。例如,在数据清洗环节,学生需结合伦理规范处理敏感信息,避免隐私泄露;在可视化呈现阶段,学生需用图表语言传递人文关怀,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精度。

此次“行走的博爱课”项目,是人工智能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又一创新尝试。通过将C语言课堂延伸至社会公益场景,学生不仅掌握了文件操作、数据清洗等核心技术,更在实践中理解了“技术为民”的深刻内涵。“编程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社会与个体的桥梁。”未来,这一跨学科教学模式将持续探索,为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提供范本。(转自人工智能学院)



版权所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投递邮箱:mayuan@njts.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神农路1号    邮政邮编:210038    联系电话:025-896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