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 | 让红色星火在特殊学子心中生根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0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爱优学”团队进驻渡江胜利纪念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爱优行”无障碍讲解团队进入渡江胜利纪念馆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纪念馆面向残疾人的文化教育与社会服务功能,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促进社会融合发展。

 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团队协助学院、渡江胜利纪念馆主讲老师,面向南京盲人学校师生开展了一场“触摸历史 感悟胜利”南京特殊教育红色研学课程,负责课程教学与特殊学生陪伴工作。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习盲文,接受志愿服务培训,并实地调研无障碍环境,以确保能够为视力障碍学子提供最好的服务。


 助残志愿服务培训


通过助残志愿服务培训,团队成员学习了如何与视力障碍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以及如何在服务过程中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尊严。


 无障碍宣讲技能培训


 无障碍宣讲技能培训让团队成员学会了如何使用语言、手势和辅助工具来传达信息,更好地向视力障碍学子传达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无障碍环境调研


无障碍环境实地调研确保纪念馆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视力障碍学子的需求。


 盲文宣讲材料准备


 为了方便视力障碍学子阅读和理解课程内容,团队将课程资料翻译、制作成了盲文材料。

 课上,团队成员协助主讲老师,全程一对一陪伴、帮助视力障碍学子,深度参与研学;还积极向同学们讲述“京电号”、马毛姐护送解放军过江等渡江战役小故事,深受同学们、老师、家长的欢迎。


陪伴特殊学子


 团队成员与视力障碍学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耐心地解答学子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确保特殊学子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来。


讲述“京电号”故事


 团队成员协助主讲老师讲述“京电号”的故事,让学子们了解了渡江战役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激发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当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渡江第一船”黏土模型高举过头顶,阳光落在略显稚拙却棱角分明的船身上,也落在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历史不再只是展柜里的静默陈列,而成了可以被放大、被触摸、被倾听、被再次讲述的鲜活力量。

 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在基础盲文学习和服务新疆听力障碍学子研学渡江战役伟大革命精神的基础上,马不停蹄地投身于下一项工作——为场馆各展厅录制手语宣讲视频,以便于听力障碍学子更好地体验红色研学的魅力。


临近暑假服务新疆听障学子研学渡江战役伟大革命精神


 手语解译渡江战役纪念馆宣讲词


为了确保手语宣讲视频的质量和准确性,团队首先对手语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对手语解译渡江战役纪念馆宣讲词进行了反复的练习和打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听力障碍学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手语宣讲视频录制


 在完成手语解译工作后,团队成员着手录制手语宣讲视频。他们精心设计了视频的拍摄方案和剪辑流程,确保视频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吸引听力障碍学子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这些努力,团队成员用爱与专业拆掉“看不见”的藩篱,用声音与双手搭建起“无碍”的桥梁,让红色故事在静默中振聋发聩、在黑暗中闪耀光芒、让红色星火在特殊学子心中生根。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博爱优行”无障碍宣讲团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博爱塑魂”的校训精神内涵。团队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把更多“看不见”“听不到”的精彩,变成孩子们“摸得到”“感受得到”的信仰与力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特殊学子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让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引和动力。同时,团队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学子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特殊学子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更加光明。(文/毛兴港、赵智帅 图/肖念楠 编辑/曹宗敏 审核/黄珏)





版权所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投递邮箱:mayuan@njts.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神农路1号    邮政邮编:210038    联系电话:025-896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