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在京开幕。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特殊历史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随着两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收听收看两会报道,关注两会动态,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涂平荣:举国上下瞩目关注的全国两会顺利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高瞻远瞩、紧贴民意、务实振气,处处彰显了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行稳致远的发展布局,报告既全面总结了去年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又务实制定了今年主要预期目标,还精准部署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一个个醒目的发展数据与一条条稳中求进的发展路径,既然振奋人心,又温暖民心,还鼓舞信心。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者,学习、领会与宣传《政府工作报告》与全国两会精神责无旁贷。我们要及时将全国两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课堂,有效融入大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责任担当。
蒋科星: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两会如期召开,奏响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主旋律,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激发踔厉奋发的干劲。发展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期盼,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令人倍感振奋。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将始终站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到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做好“宣传员”,讲好中国故事,把两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广大青年学生“一起向未来”,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荣霞: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途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关键节点展开的全国两会,放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当前,百年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强,更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伟大合力,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也必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丁昌林:通过观看直播、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信心满满。今年两会提出重点工作包括减税、降费、消费、创新、乡村振兴、环保、教育、医保、住房……这些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备受关注。过去的一年,我国虽面临世界局部动荡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内外巨大压力,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还是正常有序向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一名党员,我要进一步学习两会精神,把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的每一件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脚踏实地,努力创新,沿着两会确定的发展方向前进。
沈卫: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读出了政府信心。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烦心的事”,“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为此,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并在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稳就业需要。
林立华:在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之际,两会的召开给人民以信心和力量。关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关于就业的支持、关于医保、教育的举措等都是老百姓关注的国计民生大事。另外国防预算的适度增长也符合当前及未来中国所处的复杂生存环境需要,这个数字仍只有美国年度国防开支的1/4多一点。我们绝不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但是也要提高保卫国家的能力,以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威胁。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如何规划发展,对中国及世界影响重大,两会的召开是世界格局大变化下的关键会议。
陈阳: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社会传递了强烈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报告里的这些话,暖心又提气!
于莉: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我心情无比激动,过去一年我国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谈到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指出,“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阚宗兰:近日,全国两会时间在京开启。在今年极不寻常的世界变局中,在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的两会,意义非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既有总结过去一年“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的“成绩单”,也有应对未来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的信心和战略定力,提升民生福祉的务实而又具体的举措。成绩的获得“殊为不易“,未来的形势和任务也都极为特殊和艰巨,但”聚民心、民意、民智、民力“的两会使我们更有信心和使命感,增强我们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决心和意志。
周帼:今年的全国两会在“两个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新起点上如期召开,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四史”讲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陈旭:在3月5日的《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紧跟时代之步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教育任务和目标,认真完成学校的安排,配合学校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体系建设,为学校提出的“保障和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卫娟:我认真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真切感受到过去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感动。对2022年的规划蓝图更是催人奋进,各项目标务实,稳中求进,且更加关注民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政府的关心关注和温暖。尤其当听到要“办好特殊教育”时,使身为特师人的我为之一振,既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需更加脚踏实地,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马荟:春到人间,盛会如约。聆听两会报告后,我感到十分振奋、备受鼓舞。这次两会教育方面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托管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等方面,涵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我将立足本职、坚定信念,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教学中发奋努力,践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人民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黄建中:这次两会工作报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全面覆盖各个领域,展示出国家始终把人民健康安全摆在第一位的立场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
曹宗敏: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走好新的“赶考路”举世瞩目。今年两会提出来了一些关键词,比如经济走势、就业问题等,反映了社会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折射着我国发展的新走向,激励亿万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时刻关注党情国情民情,积极宣传党中央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用心作为,敢于担当,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彭燕媛:聚焦2022年两会热点话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建议在香港设立抗战历史纪念馆,让香港社会正确认识中国抗战历史,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铭记为国家、民族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抗日英雄烈士和战士。“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时代的思政课应该积极依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懈奋斗,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曾红艳:观看今年李克强总理作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许多改善民生的新举措,生动地体现以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望2022年,作为青年一代党员,我们需要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做到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业绩。(文/于莉 图/于莉 审核/蒋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