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两会声音,科技助残”AI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全国两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实践载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大课堂,全国两会应该成为思政课堂的研讨话题,让学生更真切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3月20日上午,在江宁校区的思政课上,马院教师曾红艳以“两会声音,科技助残”为主题,给康复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思政课”。
课堂伊始,曾红艳老师介绍本次全国两会的盛况,从会议的议程设置到代表委员们的热议焦点,从2025年全国两会有关残疾人的建议、提案和工作部署到总书记心中的这份“春天的事业”,从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到两会中AI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地建议。随后,曾红艳老师抛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假如你是全国人大代表,结合你所学专业考虑,在科技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上,你会有什么建议?”问题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有的同学从医学角度出发,提出利用AI技术进行更精准的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有的同学从自身正在参与的大创项目思考,建议开发更适合残障人士使用的智能助行器;还有的同学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强调完善科技助残的政策支持体系。课堂上气氛热烈,同学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不断升华。
接着,曾红艳老师用设计的“AI虚拟数字人”播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内容,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具举措和发展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为思政课增添了科技感,也让同学们对AI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践躬行环节,曾红艳老师让同学们借助AI软件进行图片生成,畅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残障人士的生活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未来的展望,使用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AI软件,最终生成了一幅幅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图片,上传到超星智慧课堂主题讨论页面,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最后,同学们围绕“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深化了对两会精神的理解,明确了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纷纷表示要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以学习两会为主题的AI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一次生动教学实践。同时,也是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大小课堂合力育人新局面,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金课”。(文/曾红艳 荣霞 图/曾红艳 编辑/荣霞 审核/黄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