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次数:21


行走的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025326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将课堂搬进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通过“空间重塑、情感共鸣、多元对话”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度变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效。思政课教师陈文以“从太平天国运动看近代中国道路选择”为主题,会同博物馆专家孔令琦主任,为50余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这场沉浸式教学通过文物解读、故事讲解和小组探究等,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并完成了“南京博爱地图”绘制的第一站。

历史场景还原:文物里的思政课

博物馆专家生动讲解了洪秀全的生平、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历史情境与过程、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管理等政策的背景。在博物馆“鸦片鬼的一生”展柜前,专家系统讲解了鸦片对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引导同学牢记毒品对国家、民族毁灭性的破坏力,这也警醒我们:禁毒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与民族兴衰,不可松懈分毫。

在博物馆“铸币、商凭”展区,师生们驻足良久。专家讲解了太平天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工商业发展、开展对外贸易所采取的开创性举措。陈文老师补充讲解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农民运动的历史性超越,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变革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历史意义。

对比教学法:穿越历史的对话

在《天朝田亩制度》文献展区,孔令琦主任系统讲解了太平天国社会经济管理的政策体系。陈文老师补充阐述了太平天国有关残疾人免劳役、国库供养,兴建残疾人保障机构等制度安排及制度落地情况,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博爱思想。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其中明确“其余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性提出对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

在《资政新篇》文献展区,博物馆专家系统讲解了太平天国后期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系列举措。陈文老师补充阐明了太平天国后期对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保障机制的系统设计,引导同学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特殊教育以及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启发意义。《资政新篇》提出“兴办跛盲聋哑院”,开设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机构,教授音乐、杂技、书写、算数等职业技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教育,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提出特殊教育的系统性方案。

陈文老师还引导同学们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深入思考同样是“耕者有其田”,为什么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能成功。通过对比,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政策虽有进步性,但因时代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持久,而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真正实现了土地改革的成功。

同伴互助:差异成为学习资源

本次实践教学特别强调“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班级中汪景轩同学是一名脑瘫患者,他非常喜爱历史,也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完成小组协作任务。在小组任务中,同学们被分成了9个小组,每组都需结合历史资料等分析完成特定问题的答案。成员间的互动不仅促进了知识共享,更让差异成为课程的教学资源。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对太平天国运动中残疾人政策的局限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太平天国的“能人馆”制度虽为伤残士兵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但由于战争环境和资源匮乏,实际运作可能流于形式。汪景轩同学觉得这样的小组实践研学很好,“我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融合教育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也非常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觉得今天的学习比以往更加深刻、系统,期待学校为我们特殊学生更多关爱”。

移动课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本次实践教学突破传统教室局限,设计了“探索—反思—践行”三环节:前期要求学生研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章节;现场分小组完成“寻找展品中的历史密码”任务;后期将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开展历史情景模拟、短视频创作、历史报纸制作、历史教训提案等,引导学生将参观体验、小组协作结果升华为理论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听党指挥、跟党走。

陈文老师明确“太平天国运动是阐释‘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典型教学案例。把思政课开到历史现场,就是用事实说话、让文物发声。”据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已与南京博物馆旗下多家红色场馆共建思政实践基地,未来将开发更多“行走的课程链”,引导青年去切身体验、辩证思考,进而产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深度融合: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未来注入力量

在本次“行走的思政课”中,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学生们不仅深入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通过与历史的对话,深刻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平等理念与社会关怀。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未能成功,但其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措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蒙和实践尝试。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以及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性地提出社会福利保障的尝试。这种“天下一家”的平等思想,挑战了传统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为后世的社会改革埋下了伏笔。而《资政新篇》中关于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保障的设想,更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提出特殊教育的系统性方案,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然而,太平天国的政策也存在局限性。由于战争环境和小农经济基础的限制,许多政策未能完全落实。例如,“能人馆”制度虽为伤残士兵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但由于资源匮乏,实际运作可能流于形式。此外,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面临诸多困难,最终未能持久。

通过本次实践研学,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未能改变历史的结局,但其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措施,体现了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进步性。这种思想启蒙和实践尝试,为近代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提供了雏形,也为后世的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行走的思政课”,他们不仅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博爱思想,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为何能够成功。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真正实现了土地改革的成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文/郭方天  图/陈文   编辑/曹宗敏  审核/黄珏)


版权所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投递邮箱:mayuan@njts.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神农路1号    邮政邮编:210038    联系电话:025-896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