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传承渡江胜利革命精神,共绘特殊学生成长之路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5-13浏览次数:10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和渡江胜利纪念馆联合开展特殊学生渡江战役历史研学活动


202559日,渡江胜利纪念馆迎来一批特殊访客。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无障碍红色宣讲团”、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和渡江胜利纪念馆联合策划与实施的“接力传递红色种子 贴心呵护爱国精神”馆校合作思政课首次开课。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12名特殊学生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的“1+1”陪伴下,开启一场别具意义的红色历史研学之旅。本次活动也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探索。



联合开展课程教研: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新模式

课程开始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三方师资共同组成联合教研组,针对特殊学生开发渡江战役历史研学课程,遴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组成“无障碍红色宣讲团”,开展课程教学与特殊学生陪伴工作,书写新时代特殊群体等大思政课建设新篇章。



阶梯式教学:从理论课堂到场景实践

活动首站设于渡江胜利纪念馆会议室。宣讲团成员采用“图片联想+动漫视频+触感教具”等教学法,将战役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当志愿者举起“船工号子”音频播放器时,孩子们用手语模拟起波涛起伏;当特制浮雕地图传递到手中时,手指的触碰引发了关于“长江天堑”的热烈讨论。这种“感官代偿”教学方式,使抽象历史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立体图景。



在实地参观体验环节,团队启用了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构建的“无障碍导览路线”。志愿者们用降低复杂度的语音讲解设备,有效消解了认知障碍。



在“我送解放军过长江”互动展区,孩子们将亲手折叠的纸船放入长江沙盘,点点星火随浪涛起伏的场景,让76年前的壮阔历史在当代少年心中激起回响。游览过程中,各展区均有宣讲团成员主讲,每位特殊学生都配备了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活动现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为特殊学生和现场观众讲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激烈战况以及伟大意义。特殊学生们虽然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一定障碍,但他们专注的眼神、认真的神情,展现出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与尊重。

延续与突破:持续深耕特殊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赛道

无障碍红色宣讲团”持续深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服务。去年暑期,团队进驻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历时半个月展开手语同步讲解服务。学生自主设计实体教具17件,将特殊学生的康复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本次活动中使用的“分层式教学包”与手绘版“渡江战役路线图”,正是基于前期成果的迭代升级。

团队指导教师陈文表示“我们正从单次课程教学向系统化课程建设转型,持续推进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打造面向特殊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据悉,该团队已与南京市多所特殊教育机构、文旅场馆等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将以无障碍红色宣讲为主线,系统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程,辅助多感官教学盒(含气味卡片、纺织物标本、情境剧本等),让南京文旅资源优势、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专业优势转化为特殊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优势。



这场持续2小时的研学,不仅为特殊学生打开了认知历史的新窗口,更展现出红色文化传播的多元可能。本次实践旨在充分发挥纪念馆面向残疾人的文化教育与社会服务功能,使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参与红色旅游体验,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促进社会融合发展。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与渡江胜利纪念馆旨在通过馆校合作走深走实,后续将开展更多大思政课开发与实施工作,让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温暖每一个特殊的心灵,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南京方案”。(文/肖念楠、嵇祥轩  图/陈文 编辑/曹宗敏 审核/黄珏  )





版权所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投递邮箱:mayuan@njts.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神农路1号    邮政邮编:210038    联系电话:025-896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