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7月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曾红艳,跨越千里,将一堂饱含深情的思政课带到了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小河口镇中心小学,在南京特师暖阳志愿者团队举办的乡村夏令营课堂上,曾老师以《缅怀黄旭华爷爷,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主题,为数十名乡村孩子讲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感人事迹,将科学家精神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眺望祖国“深蓝”伟业的窗口。
上午的夏令营教室,洋溢着求知与期待。曾红艳老师以一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长征一号”的图片开启课堂,一句“同学们,这是什么?”瞬间点燃了现场。“核潜艇!”孩子们异口同声,清脆的童音响彻教室。曾老师肯定地点点头,向孩子们描绘了核潜艇守卫万里海疆的壮阔图景,随即话锋一转:“它的诞生,与一代伟大的科学家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爷爷的故事。”带着这份好奇,孩子们在曾老师的引领下,穿越时空,步入了黄旭华院士“深潜”报国的传奇人生。
曾老师深情讲述了黄旭华院士如何带领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零起步,攻坚克难,铸就大国重器的非凡历程。她重点将黄旭华院士“30年隐姓埋名”的默默坚守,攻坚克难建造核潜艇的故事娓娓道来。“算盘打出核潜艇”的细节,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曾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将那段依靠简陋算盘、计算尺和超强毅力,完成繁复精密计算的岁月重现课堂。孩子们屏息凝神,仿佛看到了黄爷爷和他的团队在艰苦环境中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的身影,感受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情与担当。
“是什么力量支撑黄爷爷和他的团队完成这样不可思议的使命?”随着曾老师的发问,课堂进入对“科学家精神”内核的探寻。她结合黄旭华院士的感人事迹,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鲜活阐释。
课堂尾声,一段深情的缅怀视频将气氛推向高潮。2025年2月6日,黄旭华爷爷永远离开了,曾老师带领小朋友观看缅怀黄旭华爷爷的视频,当曾老师轻声问:“黄爷爷走了,但他留下了什么?我们要向黄爷爷学习什么?”孩子们走上讲台进行分享,有的说留下了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的说我要像黄爷爷那样,艰苦奋斗,好好读书,长大了也要当科学家,发明有用的东西。一句句朴素的童言,正是这堂特殊思政课最动人的回响。
此次远赴秦岭深处的思政课,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向乡村小学延伸的生动缩影。它将“国之重器”缔造者的丰碑故事与不朽精神,带到了乡村孩子的课堂,拉近了孩子们与崇高精神、国家伟业的距离,激励着他们沿着先辈的足迹,艰苦奋斗、科技报国。(图文/曾红艳 编辑/曹宗敏 审核/黄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