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下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本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博爱绘迹”系列实践教学第二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绥老师、吴轲威老师带领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2025级美术学(师范)、体育教育(师范)等专业80余名本科生走进南京国防园,依次参观双拥文化馆与国防教育基地,以沉浸式国防研学和专业式实践转化的模式打造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触摸国防记忆、感悟双拥精神中,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落地见效。

一、驻足双拥文化馆,让展品诉说“军民鱼水情”
南京国防园双拥文化馆是江苏省内重要的国防教育阵地,系统收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地区军民共建的珍贵史料,包括军功章、支前模范证书、拥军担架、军民联防日志等实物,真实记录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师生们在讲解员带领下,驻足凝视一件件泛黄实物,聆听背后一段段感人故事,仿佛穿越回那个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年代。
刘绥老师在现场教学中指出:“作为未来的美术教师,可以从这些双拥素材中汲取创作灵感,将其转化为美术课堂中的红色教育元素;而未来的体育教师,则应将军人身上展现出的纪律性、团队精神和坚韧品质,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运动中体悟家国情怀。”

二、探访国防教育基地,让装备点燃“强军报国志”
师生们来到国防教育基地的室外展区,近距离参观歼-8战斗机、59式坦克、高射炮等退役装备,以及模拟战壕、战术训练场等互动设施。这些“沉默的战士”成为最直观的国防教材,激发起同学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59式坦克前,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其服役背景与战斗历史。体育学院几位男生主动上前触摸履带,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这履带的花纹太深了,能感受到它曾经驰骋沙场的力量!”一位同学感叹道。吴轲威老师顺势引导:“教育也要有‘靶心’,我们要把今天的感动转化为未来讲台上的初心。不论你们是教孩子画国旗,还是带他们练队列,都是在为国家育人、为民族铸魂。”

三、走向更广阔的课堂,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职业身份的唤醒。通过沉浸式体验,师范生们从“观众”转变为“思考者”,从“学习者”走向“未来的传播者”。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在返程途中开展“一分钟分享”,多位同学表示要将今日所学融入未来教学设计,用专业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深入挖掘南京本地红色资源与国防教育资源,打造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实效的实践教学项目,推动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时代担当的特殊教育师资贡献“南特智慧”。
(图文/吴轲威 刘绥 编辑/郭方天 审核/张九童)